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熱門的魚種

比目魚


白帶魚



蝨目魚


鰻魚




魚的結構





魚的營養成份




台灣養殖漁業


永續海鮮的選擇



低重金屬的魚類







吃魚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國票客戶在理財e管家APP線上簽署同意書



在理財e管家APP首頁點選e櫃台,再點選線上簽署同意書。




一、確認客戶自己執行電子下單聲明書、交易黃金現貨(如AU9901台銀金)風險預告書:

從其他類找出「委託人確認網路電子交易聲明書」、「黃金現貨風險預告書」,點選未簽署....。




二、要投資
「外國企業來台上市櫃有價證券」(如:9105泰金寶-DR):

從其他類找出「外國企業來台上市櫃有價證券風險預告書」來簽署。


要投資
「台灣創新版上市有價證券」(如:6869雲豹能源-創):

從其他類台灣創新版上市有價證券風險預告書」來簽署。





3、要投資
一般非槓桿ETF(如0050、00919...等),

請在受益憑證類找出
指數股票型基金受益憑證買賣及申購買回風險預告書來簽署。


要投資
槓桿反向ETF(如00632R)、槓桿反向期貨ETF(如00684R)

請在受益憑證類找出
「槓桿反向ETF受益憑證及槓桿反向期貨ETF受益憑證風險預告書來簽署並完成測驗。
不過這要先在國票證券具有信用戶。



4、
要投資反向ETN

5、要投資海外債


六、其他特殊股票,如00757











國票客戶在線上作通訊資料變更

一、概要

以下的內容是國票客戶是要在線上修改留存的通訊地址,室內與行動電話號碼,電子郵件,緊急聯絡人..等項目。

線上的修改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理財e管家App,另一個是國票證券官網。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要修改戶籍地址,請連絡民彰,或者是持身分證與原留印鑑來國票證券臨櫃辦理。


二、從理財e管家APP來修改

1、登入理財e管家



2、在APP首頁點選e櫃台


3、點選畫面左邊的「證券基本資料變更」


4、勾擇要更改的項目,輸入後送出。






三、在國票官網上面做更改

從2022年2月27日下午開始,下面的內容將改成需要有效憑證才能使用。

1、點選國票證券官網(https://www.ibfs.com.tw/)右上方的「貴賓專區」。


2、登入客戶的身份證字號與密碼


3、進入貴賓專區後,點選「基本資料修改」。


4、勾擇要更改的項目,輸入後送出。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生活類文章

一、氣象
1、天氣預報
2、氣象署
3、氣象預測

二、居家
1、統一發票
2、微波爐使用禁忌

三、外部
1、重要備用電話
2、路面標線短白虛線
3、北中南騎機車的習慣
4、在荒郊野外回報正確座標
5、防身術
6、板橋寶仁幼兒園餵巴比妥
7、野外活動應該要注意的


三、文教
1、世貿展期
2、居酒屋
3、形容的英文
4、身體與自然的英文
5、生活的英文
6、社交的英文
7、商用的英文
8、職場英文
9、其他的英文
10、特殊印刷


四、節氣
1、小滿
2、立夏(2022 / 05 / 05)
3、穀雨(2022/04/20)
4、清明(2022_4_5)
5、春分(2022/3/20)
6、芒種
7、夏至
8、秋分
9、2023年超級藍月
10、驚蟄(2022_3_5)
11、雨水(2022_2_19)
12立春、(2022_2_4)
13、大寒(2022_1_20)
14、冬至(2021_12_21)
15、大雪(2021_12_7)








領導人必修!衝突管理七堂課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需要培養衝突智商

領導人必修!衝突管理七堂課

The Conflict-Intelligent Leader

作者:彼得.科曼 Peter T. Coleman

哈佛商業評論20257月號

閻紀宇譯自 “The Conflict Intelligent Leader,”HBR, July-August 2025

 

壹、本文觀念精粹

問題

在社會日益兩極化的推波助瀾下,職場上的衝突與不文明行為愈來愈嚴重,導致員工無法投入工作,損失生產力。領導人必須管理這些紛爭,但許多領導人遭遇困難。

解方

為了因應棘手的情勢,領導人必須培養衝突智慧,包括自我覺察、社會技能、情境調適與系統性思考。

前瞻

外交官與和平談判者為衝突解決策略帶來啟發,也提供經過實際驗證的案例,能夠將緊張關係轉化為機會,打造出能夠在複雜與變動情勢中順利成長的組織。

 

貳、前言

不論是戰爭還是企業內的紛爭,世界各地的衝突愈來愈頻繁、也愈來愈嚴重,領導人必須盡快培養「衝突智慧」,或所謂的「衝突智商」。本文透過豐富的商業與外交案例,說明衝突智慧高的領導人會運用7大原則解決衝突。

過去幾年讓許多西方組織疲憊不堪。動亂似乎隨處可見,種族、性別與收入不平等都成為衝突導火線;還有威權主義興起、移民、氣候變遷與國外戰爭,在在都讓日益兩極化的社會出現更深層的裂痕。

在這個歧見高漲的年代,職場衝突變得更頻繁,恐怕也是無可避免的趨勢。人力資源管理學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最近對1,622位美國勞工做了調查,76%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內見識到不文明的行為,21%受訪者本身就是當事人。將近半數表示自己每週都會遇到,13%則說每天都會遇到。44%認為2025年不文明的情況還會更惡化,26%表示未來有可能因此離職。隨著員工投入度低迷不振,據估計,職場互動紛爭導致的生產力損失與曠職,讓企業每天付出超過20億美元的代價。

兩極化與日益頻繁的不文明行為,也讓企業執行長受到嚴格檢視。如今,他們的日常言談可能引發員工、顧客、政治人物或這三群人共同的批評。但是在這個年代,通常也會期待領導人涉入爭議。公關公司萬博宣偉(Weber Shandwick2023年的研究顯示,65%員工認為自家公司有責任對關鍵社會議題發表看法;至少80%消費者也認為企業要表明立場。然而有些領導人很難精準拿捏分寸,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2024年第一季,多達622位執行長宣布辭職,與2023年第一季相比增加50%,而且2023年已經是離職創紀錄的一年。

但是執行長與其他的企業領導人,絕對不是第一批必須處理棘手衝突的人士。過去30年來,我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莫頓多伊奇合作與衝突解決國際中心(Morton Deutsch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的同仁援引心理學、和平與衝突研究、複雜科學(complexity science)的見解,進行數十項調查與實驗室研究、個案研究、田野調查,目的是找出最有效的衝突因應策略,供領導人、調停人、和平締造者運用。這些工作讓我們制定出一套原則,協助領導人就算面對最困擾的情況,也能夠帶領自己的組織成功度過。

我們的研究顯示,領導人需要4種核心能力,才能夠順利應付衝突。第一種能力是一切的基礎:自我覺察與自我調節——正視與管理你的個人反應,好讓自己保持平靜,依循策略來互動。第二種能力是強大的社會衝突技能,包括深度聆聽、兼顧個人倡議與團隊協作、克制偏見,有助於領導人獲致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第三種能力也相當關鍵:情境調適——知道如何量身打造策略,來應對不同型態的衝突;也知道何時該挺身而進、退後一步,或是依據文化細節來調整。最後一種能力是系統智慧,協助領導人掌握整體情勢、擁抱複雜性、從過往的成敗案例學習,進而處理長期延燒、根深柢固的衝突。

能夠展現這4種核心能力的領導人,我們稱他們擁有高度的「衝突智慧商數」(conflict-intelligence quotient, CIQ),簡稱「衝突智商」。我們的研究指出,這類高階主管不但擅長化解紛爭,還能夠營造職場工作環境,來提升團隊成員的工作滿意度、賦權與福祉。這類領導人建立的組織文化往往也更具創造力與建設性,而且根據尼古拉斯.瑞丁(Nicholas Redding)的研究,這種文化還能夠因應壓力與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研究還發現員工對於領導人衝突智商的認知,明顯相關於他們在工作時的心理安全感,包括工作環境是否相互信賴、透明溝通、尊重專業、支持經過審慎考量後採取的冒險行動等。

情緒智慧與衝突智慧很容易混為一談,但兩者是不同的觀念,實際應用也各有差異。情緒智慧是指一個人能夠正視、理解和管理自身情緒與他人情緒,具備的技能包括同理心、自我調節、社會覺察等等。衝突智慧則涵蓋更廣泛的能力,目的在於管理與解決歧見。雖然情緒智慧是衝突智慧的關鍵要素之一,讓人們得以建設性地互動與調整,但衝突智慧還包括理解那些會影響紛爭的社會動力、情境因素與系統力量。

問題是,在衝突過程中,高衝突智商的領導人到底扮演什麼角色?他們會採行哪些策略來成功管理這些衝突?我們的研究顯示,有7項原則對於一觸即發的情勢特別有幫助。我們明顯看出,不論是在企業、社區組織或國際事務領域工作,卓越的調停人與和平締造者經常運用這些原則。本文將從這些領域引用實例,點出成效優異的領導人如何運用這些原則。

叁、本文

一、奠定基礎

在交戰各方代表走進同一個房間之前,專業調停人已經花費數個月的心力,確認各方關鍵人物、建立溝通管道、與雙方培養互信。老練的領導人也會運用類似做法,為解決紛爭的工作先建立基礎。這種做法是,趕在歧見惡化之前,先強化組織內部的工作氛圍,以及衝突處理技能與基礎條件。一旦衝突爆發,領導人會小心選擇應對方式。就像外交官都知道,危機最初48小時可能決定未來幾年各方關係的樣貌,領導人也理解,自己最初的應對方式將影響後續所有發展。

1990年代喬治.米契爾(George Mitchell)在北愛爾蘭致力於推動《耶穌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他所做的工作顯現出,奠定基礎對於推進和平進程是有成效的。米契爾剛抵達北愛爾蘭時,面對的局勢是一場延燒數個世紀的衝突,各個社群因為宗教、政治與血統而分裂。但米契爾的做法獨樹一格,他耐性十足、按部就班地奠定基礎。在前幾個月裡,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聆聽。他與北愛爾蘭社會各界人士進行了100多場深度訪談,對象包括準軍事組織領袖、神職人員、政治人物,及深受「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影響的尋常百姓。

米契爾最具代表性的貢獻就是「米契爾原則」(Mitchell Principles),這個原則是一系列對於民主與非暴力的承諾,為談判工作建立了一個道德的架構。他並沒有要求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而是體認到和平需要基石。他的團隊仔細記錄每一項協議與讓步,在一片衝突的環境中打造出他所謂的「協議花園」(gardens of agreement)。

10年之後,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也採取類似的做法,在福特公司(Ford)打造出正面的組織環境。他在2006年接任執行長時,福特虧損高達127億美元,也難以改變深陷於不信任與事事隱瞞的企業文化。高階主管擔心遭到怪罪、懲罰,於是隱匿自家部門的問題,直到問題惡化為危機。穆拉利上任之初花了幾個月時間,打造新的溝通管道與建立互信的機制。他最具代表性的創新做法就是商業計畫審查會議,每週舉行一次,邀集各事業部高階主管運用一套紅黃綠燈交通號誌系統,報告自家專案的進行狀況。穆拉利會公開讚揚那些夠有勇氣報告「紅燈專案」的高階主管,他強調「秘密是無法管控的」。這項改變看似單純,卻催生出影響深遠的企業文化轉型,邁向透明與合作。穆拉利以耐性進行的奠基工作有了回報,福特的股價從2008年的1.01美元上升到2014年超過18美元。但更重要的是,穆拉利的做法徹底改變了福特惡名昭彰的爭執文化,大家從此更加重視共同解決問題,穆拉利卸任多年之後仍然維持。

二、培養和諧關係

經驗豐富的談判者會在爭議各方之間營造外交官所稱的「積極和平」(positive peace):他們不僅終結衝突,更協助爭議各方培養堅實的協作關係。他們將一些增進彼此信心的做法融入協議中,知道每一次正面的互動都有助於建立緩衝,防範未來的危機。例如,調停人經常會在停火談判時,搭配文化交流、共同經濟計畫等措施,來提升互信與韌性。

經驗豐富的談判者會在爭議各方之間營造出一種「積極和平」:他們不僅終結衝突,更協助各方培養出堅實的協作關係。

企業領導人要採取這種做法,可以設計有意義的合作計畫,把員工拉在一起。這些專案能夠促進正面的互動,培養衝突時依然能維繫、甚至增溫的和諧關係,目的就是為了讓正面的人際互動遠遠多於負面。

2004年南亞大海嘯慘劇之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爾蒂.阿提沙利(Martti Ahtisaari)在印尼亞齊和平進程(Aceh Peace Process)的工作堪稱典範。印尼政府與亞齊解放運動(Gerakan Aceh Merdeka, GAM)分離主義者相互衝突數十年,海嘯帶來的混亂與痛苦有可能雪上加霜,但是阿提沙利知道自然災害可能會營造出學者所謂「有害的僵局」(hurting stalemates——持續衝突的成本高於各方達成和平。他展現才智,將人道合作轉化為政治突破。

阿提沙利設計出一套程序,讓原本敵對的各方一起工作,來分配援助物資與重建社區。就像米契爾在北愛爾蘭的「協議花園」,這些伙伴關係打造出阿提沙利所謂的「合作之島」(islands of cooperation),並且逐漸擴大範圍。他堅持採行具體的建立信心措施,包括聯合監督小組、共同重建委員會、共同安全巡邏,切實證明了和平會帶來利益。這些工作催生出《赫爾辛基諒解備忘錄》(Helsinki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以詳盡的條款來規範自然資源共享、前叛軍政治參與、經濟發展,成為締結長期和平協議的新模式。

2016年微軟(Microsoft)以262億美元收購LinkedIn,許多評論家預期這又是科技業一樁失敗的超級合併案。結果並非如此,微軟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做了大師級的示範,在兩家公司的企業文化之間建立了積極和平。他並沒有急著將這個社群媒體平台整合進微軟的營運,而是採取反直覺的步驟,保持LinkedIn的獨立性,同時細心培養協作的機會。納德拉成立「互連應用程式」(Connected Apps)計畫,制定特別專案讓微軟與LinkedIn的團隊能夠自願合作,順其自然培養雙方的關係。從整合LinkedIn的個人檔案與Microsoft Office,到建立聯合AI專案,雙方團隊開始發現合作自然而然產生的綜效。

結果如何?LinkedIn的營收在收購時是29億美元,到2024年時已成長為160億美元。更了不起的是,LinkedIn一方面保持自家獨特的組織文化,一方面又可以取用微軟龐大的資源。

三、兼顧紀律與創意

如果你觀察談判專家的工作,你會注意到他們一下設定嚴格的界線,一下又能順利合作解決問題;他們在公開場合強硬,私底下又能順利展現彈性。他們在此時此刻畫定一清二楚的紅線,下個時刻卻探索創新的妥協方式。

挪威外交家揚.埃格蘭(Jan Egeland)在哥倫比亞和平談判中示範何謂中立但恪守原則的外交工作,終結了拉丁美洲歷史上最長的內戰之一。埃格蘭深知,和平進程不能只處理軍事議題,還必須處理衝突的根本原因。他的做法顯示,調停人可以在堅守人權議題立場的同時,為和平找到創意的解決方案。埃格蘭最創新的貢獻就是將暴力受害者整合進入和平進程,沒有把他們當成被動的旁觀者,而是協助設計一些機制,讓他們直接參與談判。為了確保各方的聲音都被聽到,埃格蘭建立了他所謂的「平行軌道」(parallel tracks):一軌是在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進行的正式談判;另一軌是在哥倫比亞全國各地進行的區域對話,確保地方能夠接受和談,以及處理社群關切的特定事項。

最後達成的協議不僅以嚴格的條款將游擊隊「哥倫比亞武裝革命軍」(FARC)解除動員,也以詳盡的計畫來鋪陳鄉村發展、政治參與、處理暴力時期的不公不義。這項協議顯示和平進程在針對過往罪行問責的時候,也可以顧及和解與再整合的需要。

企業界的類似案例可以看看蘋果(Apple)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2010年代中期,尤其是隨著蘋果擴大服務營收,這家科技業鉅子面臨提倡隱私權與公司業務成長之間的嚴重衝突。這場衝突在公司內部與外部同時發生;不同的內部團體倡議相互抵觸的優先要務;外在的利害關係人則是推動更強大的隱私權保護,或是加強型服務(需要蒐集更多數據)。

庫克實行一種謹慎、兩全其美的做法。他一方面維持蘋果對於嚴格保護隱私權的公開立場;一方面找到創意的方法,利用保護隱私權的技術來提升服務營收。這項有如外交官的操作,既有堅定的立場〔例如拒絕協助聯邦調查局(FBI)解鎖iPhone〕,也有彈性的執行(開發裝置端AI處理能力)。這種做法讓蘋果魚與熊掌兼得:一方面強化隱私權保護機制,一方面讓服務營收從2016年的240億美元成長至2024年超過960億美元。

四、具備調適能力

不同的衝突需要不同的外交工具。適用於資源爭議的做法,可能完全無法因應身分認同引發的衝突。專業調停人會擬定不同的介入策略,例如穿梭外交,由中間人為爭議各方傳遞訊息;多軌接觸(multitrack engagement),採取平行並進的做法涵蓋政府、企業界與公民社會;和平走廊(peace corridors),在衝突頻繁時期建立指定安全區,讓對話與人道救援得以進行。

拉赫達爾.布拉希米(Lakhdar Brahimi)代表聯合國在阿富汗進行的工作,顯示了卓越領導人如何超脫一體適用的窠臼,針對不同情境量身打造處理方法。他的阿富汗經驗不僅彙整為一本指南,人稱《布拉希米報告》(Brahimi Report),也徹底改變了聯合國的維和任務。布拉希米體認到阿富汗的社會與政治背景相當多元,需要的做法是他所謂的「輕足跡」(light footprint——以國際支援來強化而非取代在地的能力。

布拉希米與阿富汗都會核心的政府官員來往,也與鄉村地區的傳統部落會議(jirgas)互動。他了解宗教權威是解決方案的必要元素,努力將伊斯蘭教原則與國際人道法整合在一起。最重要的也許是,布拉希米證明和平進程必須關注他所謂的一場衝突的「地區生態」(regional ecology)。在阿富汗與後來的敘利亞,他都與鄰近國家以及地區強權接觸,了解在地衝突往往往有其國際層面,必須加以處理才能維持和平。

盧英德(Indra Nooyi)領導百事公司(PepsiCo12年期間,也表現出類似的調適能力。2006年接任執行長的時候,盧英德面臨危機風暴:汽水銷售量下滑,對手公司帶來的競爭壓力節節升高,而且消費者要求健康的食品與飲料選擇。傳統碳酸飲料事業部與健康產品事業部的高階主管關係愈來愈緊張;前者抗拒變革,後者則是要求新做法。位於新興市場的部門期待在地化的策略,但北美洲部門卻要求全球統一的策略。公司飽受投資人與董事會的壓力,必須設法改善每季營收,然而這違背了盧英德著重健康產品與永續的長期願景。這些相互競爭的觀點導致各方爭吵資源、行銷優先順位、研發與高階主管薪資指標。

為了管理紛爭,盧英德擬訂多項策略,在追求永續的同時,也採取行動因應眼前的業務壓力。對於核心的飲料事業,她沿用傳統的指標與全力追求獲利的做法;然而對於新興的健康取向產品,她推動協作開發程序,邀集營養師、消費者權益團體一起參與。環境計畫由永續架構引導,市場擴張策略則針對全球不同地區量身打造,關注每一個地區的文化與經濟背景脈絡。

這種多管齊下的策略帶來卓越的成果:在盧英德任內,百事公司的營收成長了80%,也成功改變產品組合的定位,往健康產品的方向走,並且達成重大的永續目標。

五、善用更廣大的脈絡

當和平談判停滯不前,有經驗的外交官會超越眼前的敵意狀態,試圖理解還有更多力量造成緊張關係,並學習與這些力量合作。他們知道,解決雙邊紛爭,有時候關鍵就在多邊關係。

有經驗的外交官會超越眼前的敵意狀態,試圖理解還有更多力量造成緊張關係,並學習與這些力量合作。

看看拉爾夫.邦奇(Ralph Bunche)在1949年如何調停阿拉伯與以色列的停戰協議。邦奇知道這場衝突無法以一份單一、全面的協議畫下句點,因此他另外安排以色列與每一個鄰國:埃及、黎巴嫩、約旦與敘利亞,進行單獨但又環環相扣的談判。會議採用「近距離間接談判」(proximity talks)模式,雙方不是直接對話,而是在同一場會議透過一名公正的調停人溝通,藉此緩和緊張關係。邦奇聚焦用水權、難民等實務問題,研擬能夠落地執行的解方。他的創新做法贏得諾貝爾和平獎肯定,並且建立了一套原則來管理複雜的地區衝突,這套原則至今仍然相當重要。

保羅.波曼(Paul Polman)擔任聯合利華(Unilever)執行長的時候,不斷要處理公司永續目標與獲利目標的衝突。他體認到這些紛爭反映出更大的問題,於是啟動他所謂的「系統繪圖」(systems mapping——全面分析環境、社會與經濟因素如何在聯合利華的全球營運中相互連結。分析結果顯示,許多永續相關挑戰實際上來自於供應鏈結構、消費者行為模式與市場誘因,這些因素已經發展數十年。波曼解釋:「隨著愈來愈多執行長與世界領導人體認到,我們面對的挑戰是有系統性的,企業與全球的議程也就愈來愈重視這樣的系統性。」

波曼的做法是將一場看似單純的衝突,轉化為商業模式徹底創新的機會:聯合利華的永續生活品牌(Sustainable Living Brands)。這類產品在設計上透過永續採購、生態友善包裝、廢棄物減量、水資源保育與其他措施,來減輕環境衝擊、改善社會狀況。到2019年,這類產品的成長速度比公司其他產品快了69%,占公司整體成長75%,顯示對於更廣大互動關係的理解,能夠解決看似打了死結的衝突。

六、致力於世代和平

談判專家的思考是以數十年為單位,而不是像新聞那樣的週期。他們就像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和平締造者,致力於漸進式的變革,以營造組織的長久和諧。

貝蒂.比貢貝(Betty Bigombe)參與烏干達北部和平進程近30年,她的經歷顯示鍥而不捨、跨越多重世代的和平建構過程,能夠徹底改變衝突。舉例來看,她推動娃娃兵身心復原的做法就成為典範,其他人可以從中學習如何處理衝突對世代的衝擊。她知道這些孩子有朝一日會成為父母親與社群領袖,因此他們的療癒攸關長期的和平。比貢貝沒有把他們單純當成需要立即救助的受害者,而是制定全方位的計畫,在未來數十年協助他們重返社會。這些計畫涵蓋教育、職業訓練、心理支持,並且幫助他們修復自己與所屬社群的關係。

經歷過數次失敗的和平嘗試與政治領導人改朝換代,比貢貝發展出她所謂的「和平基礎設施」(peace infrastructure——由專業調停人、社群領袖與公民社會組織形成的網絡,就算正規談判工作停擺,還是可以繼續進行和平建構工作。比貢貝還體認到,女性雖然受戰爭影響最大,卻被排除在和平進程之外,因此她在烏干達北部各地建立女性和平締造者網絡,訓練她們從事衝突解決,並為她們提供社群層級的資源。時至今日,這些網絡仍在運作。

Salesforce執行長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在2018年前後面對公司內部日益嚴重的分裂,相關挑戰複雜難解、面向多重。員工對於政府合約的立場涇渭分明,特別是公司與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的合約。對於科技公司面對移民執法之類的議題是否應該表明立場,員工也各執己見。Salesforce藉由收購達到快速成長,也讓不同群體的員工之間出現文化裂縫,他們對於企業行動主義(corporate activism)與社會責任的期望並不一致。

貝尼奧夫並沒有推動要求立竿見影的政策,或者採取固定不變的立場,而是施行他所謂的「倫理鷹架」(ethical scaffolding),也就是運用這套制度架構來處理爭議性的議題。貝尼奧夫在Salesforce設立「倫理與人道使用辦公室」(Office of Ethical and Humane Use),並且建立結構嚴謹的利害關係人意見回饋程序,納入員工資源群組、外部倫理顧問與受影響的社群。他強化公司的「ohana」(夏威夷語,可約略譯為「大家庭」)文化,將它重新定義為促進尊重歧見,而不是強制要求和諧。當公司的薪資稽核揭露了不同性別的薪資差異,貝尼奧夫進行全面的薪資平等檢討,並拿出300萬美元彌補落差。

結果證明了這種長期做法的價值。Salesforce開闢多重管道讓員工提供回饋意見,並建立明確架構來處理爭議性議題,因此多次順利度過可能引發嚴重分歧的狀況,同時維持員工的積極投入。2022年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期間,科技公司員工流動率飆升,但Salesforce的員工留任率在同等規模公司中位居第10百分位數。Salesforce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居高不下,甚至不受公司爭議性決策影響。貝尼奧夫建立的評量標準,至今持續幫助公司因應新出現的挑戰,成為管理職場兩極化的模範。

七、把握機會

談判桌上影響最深遠的突破,原因往往出乎意料——始料未及的情感交會、預期之外的共識、一場揭露雙方共同問題的危機。老練的調停人會關注情緒的轉捩點、非正式管道、意外的共識領域,以及其他有可能徹底改變衝突情勢的微妙機會。

談判突破的原因往往出乎意料——始料未及的情感交會、預期之外的共識、一場揭露雙方共同問題的危機。

1978年中東和平談判期間,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大衛營(Camp David)運用個人外交,身體力行落實這項原則。卡特將埃及總統安華.沙達特(Anwar Sadat)與以色列總理梅納罕.比金(Menachem Begin)留在大衛營13天,與外界隔絕,營造出一個有如壓力鍋的環境,迫使突破性時刻出現。當談判陷入重大僵局時,卡特採取了一個著名的做法,他拿出自己孫兒孫女的照片給比金看,幫助這位以色列領導人重新連結和平與戰爭的人性意涵。卡特也訴諸自身的宗教背景,與兩位領導人建立橋梁,在3人共同的亞伯拉罕傳統(Abrahamic traditions)之中尋求共同基礎。當正規談判停滯不前,卡特會分別陪同兩位領導人出去散步,利用這種非正式的時刻來探索新的可能性。

馬雲在2005年處理阿里巴巴與雅虎(Yahoo)的合作案,也展現了這個做法。當時馬雲是這家中國公司的董事會主席,花了幾年時間與雅虎共同創辦人楊致遠(Jerry Yang)建立交情,促使這家美國公司斥資10億美元投資阿里巴巴。這種個人關係讓馬雲有機會在非正式場合見到楊致遠,例如在加州圓石灘(Pebble Beach)高爾夫球場,兩人討論電子商務與搜尋引擎的未來,為雙方的合作關係奠定基礎。馬雲也為美國與中國的團隊設立文化交流計畫,以增進對彼此觀點與行事風格的理解。後來在關於阿里巴巴獨立運作與策略方向的談判中,這些非正式管道證實發揮了關鍵作用,協助馬雲順利執行跨文化的企業合作計畫,其複雜程度在科技史上並不多見。馬雲的成功經驗顯示,解決衝突最有效的路徑,有時候是由意料之外的連結形成。

肆、打造高衝突智慧的組織

企業領導人最重大的挑戰在於徹底改變組織文化,賦能各階層員工有效管理紛爭。領導人讓衝突解決技能在各個層級扎根之後,就能夠確保組織就算面臨內部衝突,還是可以順利成長。這意謂不再認為衝突需要避免,而是能量、創新與成長的可能泉源。

領導人要推動這樣的轉變,首先必須建立安全、有人引導的空間,讓各方針對敏感議題進行困難的對話,才能讓大家接受一個概念:衝突如果經過適當處理,帶來的不是破壞,而是改進。 領導人要協助員工採取這種態度,可以將成功處理衝突的案例模式化並加以宣揚,分享建設性歧見催生突破性解方的故事,肯定那些運用有效策略的員工。我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衝突智商領導力」(CIQ-Leadership)研究團隊最近研究發現,如果員工評定主管具有高衝突智商,整體的組織文化會更偏向協作,而不是偏向爭執或是避免衝突。換句話說,領導人用來管理衝突的正面行為,會讓員工起而效法。

今日領導人面對的問題不在於是否要培養衝突智慧,而在於是否能夠盡快開始培養。處在一個變動不居、日益複雜的世界,有效管理衝突的能力不再是錦上添花的優點,而是日益成為組織成功的核心要素。人們一旦熟練掌握這項能力,不僅可以撐過衝突的風暴,也能夠學會乘風暴而前行。

~ 本文完 ~